“系好人生第一扣”大学版思政标准化课程在周恩来故居开讲:红色课堂激活青春动能
2025-05-16 14:56:00

青砖院落书声起,海棠依旧映初心。5月12日,周恩来故居与淮阴工学院联合打造的大学版思政研学样板课程正式开讲。课程通过情景式、沉浸式、对话式三大创新模块,实现了“红色基因—青春动能—强国使命”的深层转化,生动呈现了一场从“系好第一扣”到“写好青春志”的立体化研学实践。

青砖作证:百年前后的青春对话

晨曦微露,淮阴工学院学子列队于周恩来故居门前广场。“127年前,一位少年在此诞生,他用一生诠释了‘为中华之崛起’的誓言。”带队老师周慧媛的开篇叩问,瞬间将时空折叠——从东北日俄战争遗址的屈辱,到东渡日本时“面壁十年图破壁”的豪情,从五四运动中《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的觉醒呐喊,到日内瓦会议外交风云的从容斡旋,周恩来的生命轨迹在师生共情讲述中渐次铺展。

在周恩来少年读书房内,学生代表邵莉媛、阚欣雨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主题演讲再现求学历程:铁岭银冈书院初识民族危亡时的震颤,南开中学“救国储金会”奔走时的赤诚,巴黎公社墙前确立信仰时的决绝……当“难酬蹈海亦英雄”的诗句在百年院落中回响,一代青年跨越时空与先辈展开精神共振。

‌泥土芬芳:劳动实践解码精神基因

周家菜地旁,学生代表崔雨晴、郁舜涵声情并茂地讲述童年周恩来劳作的往事:“这是周恩来总理劳动启蒙的起点。儿时的他常跟着乳母蒋江氏学习种菜、浇水、除草……”他们还手持展板,给同学们介绍淮安当地的特色蔬菜,蒲菜又叫做“抗金菜”,紫芽青萝卜承载着“水果萝卜”的千年智慧,笆菜头联结年夜饭里的家国记忆,这些蔬菜不仅是味觉记忆,更是劳动智慧的结晶。

随后,同学们在蔬菜学硕士安亚虹老师的指导下施肥、浇水,“辣椒种子需55℃温水破眠,恰似思政教育需炽热情怀唤醒青年;茄子幼苗要在28℃恒温中催芽,正如理想信念需持久滋养。”当学生们俯身松土间,触摸到的不只是湿润的泥土——劳动教育被赋予哲学深意,弯腰劳作的青春身影已与“劳动育人”的红色基因交融。

‌信仰烙印:石板画前重铸精神坐标

铜像广场上,文国璋创作的《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石板画前,学生代表钱思远以青年周恩来形象,诵读旅欧期间写给觉悟社的壮丽诗篇:“没有耕耘,哪来收获?没播革命的种子,却盼共产花开!梦想赤色的旗儿飞扬,却不用血来染他,天下哪有这类便宜事?”铿锵誓言中,当年留法青年为黄爱烈士发出的怒吼,与青年党员们的入党宣誓形成命运合奏。

书信对话:百年家国的时空交响‌

在周恩来家风讲堂,苏轩、李思雅、谭锦涵、符丰等四名学生代表以时空叠映的朗诵重现周恩来与邓颖超这对革命伉俪的烽火情缘。1919年津门初遇的星火誓言,1923年巴黎来信中的革命盟约,1935年雪山日记里以体温抢救战友的壮举,最终化为1975年的海棠絮语,“我们的爱情,从来不只是两个人的相守,而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

随后,学生代表张恒瑜、吕文浩通过跨时空对话的形式,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情景短剧。剧中,当代青年手持古籍与身着青衫的“翔宇君”相遇,双方就当前我国面临的芯片技术瓶颈和量子科技发展等话题展开讨论。“青年周恩来”引用长征精神勉励当代青年:“改革从无坦途,唯勇者破局。”当背景视频浮现天宫空间站影像,两代人共诵“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百年家国梦在全场学生“请党放心”的誓言里展现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从“第一扣”到“青春志”,是周恩来纪念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研学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未来,纪念地将通过跨校联研、沉浸式课堂等多种形式,持续引导青少年在历史现场触摸精神温度,在劳动实践中感悟信仰力量,在庄严仪式里校准人生坐标,使红色基因真正融入青春血脉,化作“中华腾飞”征程中的不竭动力。

(周恩来故居管理处 张翔雯)

编辑:李彦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