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作用,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携手中国人民大学以“传承红色精神,勇担强国使命”为主题,举办的“行走的思政课——追寻周恩来的红色足迹”研学班已圆满结业。
为期9天的研学旅程,同学们的脚步遍布淮安、南京、上海、绍兴、北京五座城市,联动了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中共一大纪念馆等10个红色场馆,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15所学校近万名学生参加,行程2000多公里。同学们不仅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更是得到了一次思想上的升华。
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在研学活动中的心得感悟吧!
杜雪曼,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23级博士研究生,本期“行走的思政课——追寻周恩来的红色足迹”研学班学员。
我很荣幸成为由淮安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的“行走的思政课——追寻周恩来的红色足迹”研学班学员,研学班圆满结业了,在这里我向大家分享本次为期9天研学之旅的所思所想所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周恩来崇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不能停留于课堂、书本,更要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中,实地感受周恩来红色精神对当代青年的滋养。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周恩来同志诞辰126周年之时,我们前往了与周恩来总理紧密相关的5座历史名城,走访了15座博物馆和文化古迹,与6所大中小学校的师生交流互动,聆听了4场周恩来主题思政课,考察了3个乡村振兴代表乡村,提供了6场生动精彩的“纪念馆里的思政课”宣讲服务,开展了6场演讲座谈交流活动。
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充实紧凑的研学活动,让我们收获颇丰。在生动深刻的主题思政课教学中,我们学习了周恩来总理有温度的童年生活故事,培养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的青年成长经历。在丰富多样的博物馆研学活动中,我们通过一件件文物切身体会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艰难求索和周恩来革命奋斗的艰苦历程。我们深入村间地头,感受美丽乡村的新时代新气象。
我们不仅在追寻周恩来红色足迹的过程中饱学周恩来的生平事迹,更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传播、交流所思所悟,展现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的青年风采。我们为沿途的大中小学校的师生提供生动的“纪念馆里的思政课”,在实景教学中宣传周恩来崇高精神。我们在各地组织了周恩来家风家教交流分享会、新时代青年婚恋观主题演讲会、产业振兴和乡村发展座谈会等交流活动,展现了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为时代发声、为发展助力的精神风貌。
本次研学活动,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周恩来”对我们来说不再仅仅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更是一位生动鲜活的革命先辈、杰出楷模。他在淮安的童年生活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的励志故事,在南京梅园新村与国民政府进行了长达10个月的谈判,在上海周公馆召开新闻招待会,在祖居绍兴奔走宣传抗日,在北京辛勤为《人民日报》提出修改批示……他为党和人民鞠躬尽瘁的榜样故事,他的崇高精神在本次研学之旅中深深震撼并激励着我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楷模和光辉旗帜。中国人民大学作为我们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周恩来总理不忘初心、坚守信仰、对党忠诚、热爱人民、永远奋斗、勇于担当的崇高精神与学校的红色基因同时滋养着我们。我们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能够告慰周恩来总理的就是心怀远大之志,以陕公精神和“实事求是”校训为行动指南。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调研时提出的“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我会坚持向周恩来总理学习,努力做一名学识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理直气壮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和知行合一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整装待发,行别诸友”,本次的研学之旅虽然告一段落,但是研学所得必将持续滋养着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感谢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为我们提供的鲜活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研学活动,让我们在“走”“读”“讲”“演”中学思践悟周恩来的崇高精神。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的宝贵的学习机会。
周恩来总理的崇高风范和革命精神,如同一座长明的灯塔,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同心努力,万里前程指日可登”,让我们以本次研学活动为契机,将追忆转化为不懈奋斗、一往无前的精神力量,积极主动地传承红色基因,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