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周恩来家国情怀探寻之旅研学纪实(枣园革命旧址)
2024-10-28 11:10:00

延安——枣园革命旧址

在枣园革命旧址,研学团为艰苦革命史深深触动,现场朗诵红色诗歌《回延安》,合唱革命歌曲《南泥湾》。学生陈远洋还唱起了《想起周总理纺线线》。

枣园革命旧址

枣园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又名延园,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处。这里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遂改名“延园”。1953年开始修复,1959年正式对外开放,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枣园是园林式的革命纪念地,景色秀丽,环境清幽。现有中央书记处小礼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旧居、“为人民服务”讲话台、中央医务所、幸福渠等景点。

诗歌《回延安》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

这是当代优秀抒情诗人贺敬之最有代表性的一首现代诗,是根据自身的情感经历写成的。诗人贺敬之16岁就来到革命圣地延安,17岁在延安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他说:“从自然生命来讲,是延安的小米饭、鲁艺的小米饭养育了我,‘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是我的真实写照;从政治生命来讲,我是在延安入的党,延安给了我政治生命。”1946年,诗人因革命工作需要离开延安,1956年,诗人从北京来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10年之久的“母亲”的怀抱,贺敬之心情异常激动,《回延安》正是对这种激动心情的真挚而生动的抒写。贺老曾谈到过自己创作《回延安》的心得与感受:“我这首诗之所以引起读者共鸣并流传下来,只能说是由于写了我人生经历中对‘母亲’——延安、党、祖国的真情实感,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

歌曲《南泥湾》

“……

当年的南泥湾

到处呀是荒山

没呀人烟

如今的南泥湾

与往年不一般 不一呀般

如今的南泥湾

与往年不一般

再不是旧模样

是陕北的好江南

……”

这是由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王昆、郭兰英等演唱过的红色歌曲。1939年2月,为了打破国民党的包围封锁、支持长期抗战和减轻陕甘宁边区及各抗日根据地的负担,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主席亲自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担负保卫党中央任务的八路军第一二零师三五九旅,奉命进驻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方圆上百里的南泥湾,开荒屯田。全体官兵在旅长王震的带领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克服重重困难,用三年的时间,将南泥湾彻底改变了模样。至1943年秋,不但实现了“不要公家一粒粮、一寸布、一文钱”的生产目标,还给陕甘宁边区政府上交了万石公粮,名震边区,成了大生产运动的一面光辉旗帜。

这年末,延安军民慰问准备排练一个和第三五九旅有关联的文艺节目。编创人员构思出一个名为《挑花篮》的秧歌舞,插曲歌词的最后一段名叫《南泥湾》。诗人贺敬之接到为该插曲创作歌词的任务后,结合自己对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特别是第三五九旅垦荒南泥湾的深刻认识和体会,充分酝酿后,一气呵成地写出了歌词,并由马可采用陕北民歌的调式,为它谱了曲,唱响了延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研学感悟

研学学子陈果:

西安枣园革命旧址的研学之旅,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岁月的艰辛与伟大。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亲眼见证了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

枣园曾经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故居。简朴的房屋中是木制的纺车,那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曾坐在那里,和他深爱的人民一起劳动,编织出一段红色岁月。情难自已,我们唱起当地民歌《想起周总理纺线线》。歌曲婉转绵长,一音一韵,皆是赞颂;一抑一扬,俱是景仰。

这次红色研学,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革命历史,也让我们深刻领悟了延安精神的内涵。我们被先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所感动,从他们热爱劳动和活到老学到老的高贵品质中汲取力量,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这次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努力学习、积极向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一定能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供稿:潘靖涵

视频:王昊苏

编辑:李彦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