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座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沧桑的城市,与周恩来的名字紧密相连。自1920年周恩来首次踏上这片土地,赴法寻求革命真理起,他便在上海留下了深刻的革命印记。在此后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周恩来多次来到上海,无论是领导工人起义、指挥地下斗争,还是参与和谈、展开外交活动,他都以卓越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上海,不仅是周恩来革命生涯的重要舞台,更是他与人民深厚情谊的象征。
2024年9月23日,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携手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行走的思政课——追寻周恩来的红色足迹”研学班抵达了此次研学活动的第三站——上海市。
探访“初心之地”,读懂“伟大的开端”
清晨。蒙蒙的细雨中,静静矗立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庄严肃穆,中国人民大学研学班学员怀着无比崇敬与激动的心情,走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追寻党的根脉,开启了一场回顾初心的红色之旅。
不忘来时路,追寻信仰之光。研学班学员通过参观游览,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历程,学习了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革命实践,重温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在实地教学中切实感悟了伟大的建党精神。
奋进新征程,砥砺赤子初心。在中共一大会址前,学员们开始了现场感悟、现场分享的沉浸式教学活动。李青润同学表示,中共一大的召开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这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勇于奋斗的精神,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追求。付天睿老师鼓励同学们要学习传承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新时代的好青年。各位学员依次发表了参观学习的所思所想,纷纷表示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斗,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重温“雾海明灯”,感悟“信仰的力量”
上午10时许,中国人民大学研学班学员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代表齐聚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周公馆”,共同追忆周恩来总理的光辉足迹。
沉浸周恩来革命故地,增强思政课参与感。在这座被称为“周公馆”的历史建筑中,研学班成员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周恩来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坚持工作,广泛团结和争取各界爱国人士,在解放战争时期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有勇有谋的斗争。在参观纪念馆的过程中,通过一张张图片、一件件文物,研学班成员们深切地感受着周恩来总理在1946年6月至1947年3月期间为扩大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政治影响、发展壮大爱国民主力量作出的不朽贡献。
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丰富思政课体验感。“周公馆”同时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外文期刊《新华周刊》的编辑部所在地。研学班成员中国人民大学的杜雪曼在此为三所高校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生动的“纪念馆里的思政课”,带领同学们感受老一辈共产党人为争取人民解放事业所做的不懈努力。她站在这份珍贵史料图片前,深情地讲述:“周恩来同志指出,上海地方很重要,一定要建立自己的舆论阵地。于是1946年5月17日,《新华周刊》在解放战争初期的上海正式诞生。《新华周刊》揭露了中国内战的真相和国民党的腐朽黑暗统治,让国内外人民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解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等”。《新华周刊》的出现填补了解放战争初期我党在国统区上海的舆论真空,为我党赢得了民心和国际正义力量的广泛支持。现场学生们在生动的讲解中将党的革命历史牢记于心,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思政课入脑入心的教学效果。
聆听红色故事宣讲,彰显思政课时代感。红色基因代代传,周恩来侄孙女、上海翔宇公益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周蓉女士,以“周恩来的言传身教 青少年的人生灯塔”为主题为研学班学员奉上了一场生动深刻的思政大课。她通过讲述1946年她的父亲周尔鎏三赴周公馆亲历亲见亲闻的故事,展现了周恩来总理孝敬长辈、关心亲属、严管厚爱、不搞特殊的家风家教。最后,周蓉女士向研学班赠送了周尔鎏所著《我的七爸周恩来》以及刊有《周恩来与我家四代人的亲情》的期刊《世纪》。周蓉女士寄语青年学子要继承和发扬周恩来总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将此次研学之旅作为一场寻人、寻情、寻根的红色教育实践,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回眸“艰险岁月”,看见“爱情的模样”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党组织被迫转入地下,周恩来、邓颖超入住礼查饭店311室避难。位于黄浦路15号的礼查饭店,如今是中国证券博物馆的所在地。中国人民大学研学班学员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代表、中国证券博物馆职工代表在此开展了主题参观交流活动。
在中国证券博物馆维多利亚式的中庭,馆长张卫东带领研学班学员们参观游览了《周恩来在上海——红色足迹专题展》与《周恩来邓颖超伉俪情深专题展》。
在百年建筑与名人故事的时空交叠中,感悟革命先烈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而做出的艰苦奋斗。展览通过场景还原真实讲述了1927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与礼查饭店之间的秘密往事,生动呈现了周恩来在上海的红色足迹,以及周恩来和邓颖超两位伟人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的革命爱情。
在“周恩来避难地”会议室,“用周恩来邓颖超爱情引领新时代青年婚恋观”主题演讲会举行。中国人民大学研学班学员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代表依次分享了对周恩来与邓颖超爱情故事的理解和感悟。复旦大学宋思瑶同学回顾了周恩来与邓颖超生死相依的恋爱经历,指出二者的婚姻是经过了长期的理性认同,将个人的幸福同人类伟大的事业结合起来的革命家的爱情誓言。上海交通大学郭胜同学结合参观展览的切身感悟,指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以周恩来、邓颖超的爱情故事为榜样,在家庭幸福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和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人民大学邹宇彤同学分享指出:“周恩来与邓颖超的爱情和婚姻始终与革命事业紧密相连。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个家。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只有家家户户和睦幸福,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因此,我们要寻找志同道合的伴侣,坚定理想,共同奋斗,以小家成就大家,从而实现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国家富强”。周恩来故居管理处副主任李子权勉励各位同学以本次主题演讲活动为契机,加深对周恩来与邓颖超爱情精神的深入学习,树立新时代新青年的正确婚恋观。
弘扬“铁路精神”,奏响“逐梦的乐章”
“周恩来号”机车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机辆段的一台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机车,以纪念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而命名。自1978年1月5日正式命名以来,“周恩来号”机车已成为传承伟人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国人民大学研学班学员与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代表,与上海机辆段“周恩来号”职工代表共同在这里开展研学交流活动。
“周恩来号”机车组作为中国铁路的一张亮丽名片,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更是新时代青年学习和传承伟人精神的重要场所。研学班学员在机车组党支部书记、劳模代表冯剑坚同志的带领下参观了上海机辆段“周恩来号”机车展室,对铁路安全运营有了更深刻直观的理解。展厅里陈列着“周恩来号”机车的历史照片和实物,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和变迁以及机车组成员对周恩来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传承和坚持。
在上海机辆段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体验了机车模拟驾驶设备,感受了铁路工作者的日常工作环境。机辆段工会主席钟建向学生们介绍了“周恩来号”的历史由来和当前发展,勉励同学们传承周恩来同志高尚品格,书写属于新青年的时代华章。
三所高校同学与“周恩来号”机车组成员以“传承周恩来崇高品质,赓续新时代青年使命担当”为主题,展开了分享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杜雪曼同学表达了对周恩来总理的深切怀念,以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六个杰出楷模”分享对周恩来崇高精神的学习心得。复旦大学施云扬同学进一步明确了从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练就过硬本领等方面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动力的决心,彰显了新时代青年传承周恩来崇高品质,勇于担当时代使命的精神风貌。上海交通大学黄东峰同学结合“周恩来号”的参观感悟,表达了对“周恩来”号机车组成员的敬佩以及传承周恩来崇高品质的决心。“周恩来号”机车组司机张屹峰结合自己从学员成长为司机的奋斗故事,分享了身为伟人号机车组的光荣与责任,“手握闸把,心系旅客”的安全理念彰显了全体机车组成员对周恩来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传承与坚持。他们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周恩来总理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分享这些品质和精神对新时代青年的启示和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付天睿老师表示,“周恩来总理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在上海机辆段会议室,李子权副主任代表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向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机辆段赠送《系好人生第一扣——周恩来的家风故事》文献纪录片,展现周恩来以身作则、以情感人、以心育人的优良家风,鼓励青年学生和“周恩来号”机车组以革命精神涵养家国情怀,争做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本次研学活动,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在上海的每一个角落,从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庄严肃穆,到“周公馆”的温暖盈怀,以及街头巷尾传颂的革命故事,都能感受到以周恩来总理为代表的革命先辈们为国家和人民所付出的努力与牺牲。周恩来总理的崇高风范和革命精神,如同一座长明的灯塔,照亮了新时代青年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他们将追忆转化为不懈奋斗、一往无前的精神力量。在上海这座见证百年党史的城市,周恩来总理的故事将永远传颂,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
供稿 杜雪曼
供图 付天睿
视频 何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