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内涵。“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展示党的领导和信仰;“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展示党的担当与责任;“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展示党的奋斗和顽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展示党的立场和宗旨。伟大建党精神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而形成,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一生都在确立、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梳理研究周恩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的革命实践历程,不仅有助于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更有助于继承和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精神内涵。
一、周恩来对伟大建党精神之“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作出卓越贡献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奠基石,是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力量之源,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指导思想和最终奋斗目标的不变遵循。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重要创始人之一的周恩来,他是较早确立共产主义理想并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领导者。周恩来出生时,一个旧的世纪正在走向死亡,一个自豪的文明的国家正走向衰落。幼年时,他积极学习“三、百、千、千”等启蒙书籍。少年时,不断求索,先后在万家家塾、陈家花园、铁岭银岗书院、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天津南开学校等学校求学。成年后,他东渡日本,了解社会主义理论;身陷囹圄,深入劳动群众,依靠劳动阶级;留学欧洲,信奉马克思主义思想,使他本人完全同这个主义相融合,并写下《伍的誓词》:“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2]]
(一)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从睁眼看世界,到物质技术的学习,政治制度的借鉴,再到思想文化的探索。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幼年时的周恩来,虽屡遭不幸,多次被收养,但不忘初心,积极求索,在养母陈氏的影响下,了解抗暴起义的古代传说,研读经典名著,并说道:“没有她的关心照顾,那我就不能够在事业追求方面培养任何兴趣”。在铁岭银岗书院学习时,开始阅读有关维新派的书籍和小册子。进入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后,广泛阅读历史和政治方面的书籍,并积极开拓视野,知道了外国的一些情况,也初步看到了国弱民穷受欺凌的国内现状。在津门南开中学读书时,加入了讲演会,参加和其他学校的辩论,并在话剧、编写会刊等方面展示出卓越的才华。可以说,在南开的4年,奠定了他后来所坚持的学术风纪方向,使他明白了自己该做些什么。同时,他也时刻担忧国家的发展局势,从小学时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南开学校毕业时与同学们互赠“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留言,激励无数中华儿女。周恩来早年历经重重考验与磨难,无论是经济上的窘迫,还是精神上的压力,他都不曾改变求学初心,坚定求学之路,这为他后期的发展沉淀了坚实基础。
1917年9月,年仅19岁的周恩来,怀着求学报国的宏伟理想登上了前往日本的轮船,由于家境贫寒,只能报考官费学校。由于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乱的黑暗年代并受到了帝国主义列强特别是日本的凌辱,这使得一腔热血的周恩来并不能静下心来学习。但留日一年多的经历,使他能够阅读大量有关社会主义研究的书籍,初步了解《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开始探析唯物史观、社会主义民主思想,他曾热衷的书物《社会主义神髓》也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内容密切相关。回国之后,他组织学生成立天津“觉悟社”,发表《觉悟的宣言》一文,介绍了无产阶级先进的思想,成为五四运动期间天津学生运动中的一位实际领导者,推动学生在五四运动中爆发出巨大能量。正是在日本求学期间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初次相遇,使得周恩来开启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野,并对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有了初步思索。
(二)确立共产主义信仰并坚守一生
作为南开学校大学部的第一届文科生,毕业之后,周恩来前往欧洲考察,进一步探究治国救民的新办法。赴欧求学之际,他博览群书,涉猎各种先进社会思想,学习各国先进的社会思潮,研读各国历史,学习英文版的书籍,例如《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时刻思考着国外的发展情况,对比不同的思潮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无政府主义的“自由作用太无限制”,处在旧社会势力盘踞的社会里,“容易流为空谈”;法国的工团主义,在现今的欧美“不免等于梦呓”,法国总工会“大多数派大半已倾向于第三国际与国际赤色工联了”;英国的基尔特主义“近已见衰”,并且“在英国始终也没大兴盛过”。[[3]]最终认定只有马克思主义是值得信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进而坚定提出要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周恩来回忆说:“在国内曾看到《共产党宣言》,在法国又开始读到《阶级斗争》(考茨基)与《共产主义宣言》,这些著作对我影响很大”,“所以很短时间内,即转变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了”[[4]]。
回顾求学时代,从寒门学子成长为具有爱国思想、救国情怀、阅历丰富、理想坚定的热血青年,周恩来以超人的毅力和决心,克服艰难,坚定学习之路,为自己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并在此过程中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全部才华都献给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1955年,周恩来谈到为什么会选择邓颖超作为自己的伴侣时说道:“我是认定马克思主义一定不变的,既然我誓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终生,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我的终生伴侣理所当然必须是志同道合的经得起革命的艰难险阻的战友。”[[5]]在晚年时,也曾告诉陈望道,他一直坚信共产主义并将《共产党宣言》贴身珍藏,这深刻诠释了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伟大精神。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信奉马克思主义、追求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周恩来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出路和前途,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在《西欧的赤况》中谈道:“我们当信共产主义的原理和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而实行的手段则当因时制宜! ”[[6]]在这篇通讯中,讲的就是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革命救国论》中,尖锐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革命是无疑而且确定了!但我们须看清我们的敌人和我们国民革命的势力究竟何在,且谁又是我们真实的友人。”也就是说,要首先弄清革命的敌、我、友问题。周恩来研究中国国情,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说明和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启蒙作用。
周恩来从多方面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和场合,积极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与含义。1943年8月,周恩来在中央办公厅举行的欢迎会上指出:“毛泽东同志的意见,是贯穿着整个党的历史时期,发展成为一条马列主义中国化,也就是中国共产主义的路线!”[[7]]在面对共产国际解散证明共产主义不适用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失去靠山就要分裂的言论时,周恩来指出:“共产主义不但适用于中国,而且它经过我们党的领袖毛泽东同志的运用和发展,已经和中国民族的解放运动、中国人民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而成为在中国土地上生根的共产主义了。”[[8]]在这里,他不仅重申和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是改造全世界、改造全中国的普遍真理、思想武器,而且使用了“马列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初步阐释了“马列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对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这既是周恩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生动体现,也是周恩来为伟大建党精神作出的卓越贡献。
二、周恩来对伟大建党精神之“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作出卓越贡献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之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初心使命和历史责任的庄严承诺。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9]]
周恩来曾说:“我认的主义是一定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扬奔走”,为了“共产花开”、“赤色的旗儿飞扬”,宁愿牺牲一切。[[10]]1924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周恩来闻讯从法国启程回国参与国内共产主义事业的建设。面对满目疮痍的旧中国,他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无论是身处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极端艰苦环境下,还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险象丛生的局势中,他都以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责任担当以及“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本色迎接种种挑战。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工作原则
在革命时期,周恩来多次临危接受党中央的命令,任职于国民党政府的高级领导职位,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善用大局观,推动和维护了两次国共合作,扩大了共产党在世界的影响,为人民军队的创立积累了先进经验,也为抗战胜利凝聚了坚强力量。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周恩来除了在中共党内任广东的重要职务,还先后在黄埔军校、国民党内部担任一系列的重要职务。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他立足发展实际,参与领导黄埔军校的创建、推动国民党的建军和两次东征、支持建立和巩固东江地区革命政权、积极支援北伐战争、创建新型的革命军队、支持工农革命运动,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并且积极支持北伐战争。1938年初,国民党政府“邀请有政治工作经验的周恩来任政治部副部长。”[[11]]周恩来经过中共中央同意,并从中国现实情况出发,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在同年3月8日出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一职,这是整个抗战期间共产党人在国民党中央军政领导机关中担任的唯一要职,也是抗战初期国共两党融洽合作的重要体现,经过周恩来的努力,爱国宣传、启发民众觉悟、扩大统一战线等工作得到卓越的成效,这为抗战积攒强大武装力量。
在经济工作上,周恩来立足于本国国情,做到实事求是,1955年后,由于盲目追求高指标、高速度、不讲科学和脱离实际的做法,为防止冒进,周恩来在党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呼吁:“不要做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要使我们的计划成为切实可行的、实事求是的,而不是盲目冒进的计划”[[12]]。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上,周恩来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除了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劳动以外,还必须依靠知识分子的积极劳动,就是说,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合作,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
正是周恩来坚持这种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才缓和了我们党内滋长的急躁冒进情绪,避免了我国经济建设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更大失误,并为中共八大制定“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坚守不怕牺牲的基本工作理念
身处土地革命时期,白色恐怖、武装斗争、合作谈判、敌军围堵等一系列的政治事件层出不穷。面对敌人的进攻,他以超人的毅力和决心、坚守初心、从容镇定地进行革命斗争。正如同他自己写道:“经过大革命和白色恐怖的锻炼,坚定了我对革命的信心和决心。我做工作没有灰心过,在敌人公开压迫下没有胆怯过。”[[13]]正是他坚定内心信仰,从容不迫,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在土地革命时期为党和国家的发展事业做出卓越贡献。在革命过程中,王明“左”倾路线对革命事业造成了十分严重危害,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部分党内同志都受到不公正待遇。周恩来也被贴上“调和主义”的标签,遭受到严苛的批判。米夫代表共产国际汇报说:“恩来同志自然应该打他的屁股,但也不是要他滚蛋,而是在工作中纠正他,看他是否在工作中改正他的错误。”[[14]]这段时间,周恩来遭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工作方面也受到严重的阻力,但为了维护党内的团结统一性,他提出“顾全大局,相忍为党”的工作理念,推动中共的革命继续向前发展。
从国民党统治区到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到中央红军出发长征,周恩来在中央苏区战斗了3年时间。1932年,蒋介石经过一系列准备之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里第四次反革命军事“围剿”,在此次反“围剿”斗争中,周恩来作为当时在前方负主持战争全责的最高领导人,同朱德等领导同志一道,排除各种干扰,审时度势,果断决策,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为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正是由于他信念坚定,坚守初心,不怕牺牲,坚信共产主义,才能克服万难,勇敢应对种种苦难与挑战。
(三)建立并巩固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党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15]]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准确把握统一战线在我们党百年奋斗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周恩来以丰富的知识、灵活有效的工作方法、强大的人格魅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统战实践。
旅欧期间,周恩来作为旅欧中国共青团负责人,在研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罢工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国革命具体实际,提出了建立革命联合战线的必要性。1923年6月,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全部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在周恩来的领导下,旅欧支部既坚持了统一战线策略原则,又在合作中保持了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回国以后,周恩来就提出了“同一战线”的概念,指出:“新民主主义的统一战线,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16]]在对敌斗争策略上,除进行坚决的斗争外,周恩来也多采用谈判、求同、协商、缓和、迂回、调解等手段和方法。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从 民族大义出发,决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受中央委派,周恩来亲赴西安处理事变相关事宜。经过多次谈判,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三大法宝理论的独特贡献。 对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这既是周恩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生动体现,也是周恩来为伟大建党精神作出的卓越贡献。
三、周恩来对伟大建党精神之“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作出卓越贡献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实践品格和政治优势,反映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信仰信念而奋斗的英雄气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17]]周恩来在谈及自己的革命生涯时说道:“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18]]”,事实上,周恩来同志为国家和人民奋斗了一生,遭遇重重艰难险阻,但他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品格顽强奋斗,一次一次为国家和人民解决了现实困难,推动了国家的建设,满足人民的殷切期待。
(一)助力新中国外交事业发展
周恩来在主持新中国外交工作的26年时间内,一直专注于外交方面的各项突破,他不仅是中国外交工作的决策者,也是一名实践家。作为新中国外交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周恩来创造性地运用多样化的文化载体,开展卓有成效的文化外交,为塑造新中国形象、改善国际舆论、打开新中国外交局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讲道:“周恩来同志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卓有成效领导了党和国家外事工作。”[[19]]
建国初期,周恩来同志因地制宜,在全国各级组织中抽调一批干部,亲自组建了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外交队伍。在周恩来主持外交工作期间,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出现飞跃式的成就,以社会主义阵营为代表的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等都与中国较早完成了建交。到1950年10月底,周恩来通过其他各种形式的谈判和协商,使得印度、缅甸等七个周边国家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实现了新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首次建立外交的突破,同时周恩来还创新性的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家和国家之间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准绳,也成为了我国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正是由于周恩来在外交方面的创新与贡献,新中国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与106个国家取得建交的关系,从而摆脱被帝国主义的封杀,使新中国得到了合法的国际地位。
(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
周恩来自幼接受良好的文化熏陶,从善良母亲的教诲到悠久文化的熏陶,再到悲壮历史的启迪,在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期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在中国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他都明确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稳步地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纲领方针。
当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更是全面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周恩来在社会主义文化方面的思想建设和高瞻远瞩的国际视野,对致力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事业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一方面,周恩来提出“人民至上”的理念,他认为文化需要为人民大众做好服务工作,文化需要像其他产业的发展一样,在原有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去除糟粕,吸取精华,更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渴求。另一方面,他强调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需要扎根中国大地,要根据历史的发展规律,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发展,他多次主持会议号召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到人民的生活中,必须和广大的工农兵的发展相结合,要利用文化来促进社会和谐安定,让全世界人民了解新中国的别样风采。正是周恩来的不懈付出,中国的文艺工作者才能不断谱写出质量好、水平高的艺术作品,有了这些高扬时代精神主旋律、激励人民团结奋进的文艺作品,新中国才能够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够积极发展,世界各国人民才能够进一步了解新中国独特文化特征。
(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
周恩来指出:“要引导和帮助各族人民走上共同繁荣、经济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要尊重自治地方各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自治区机关要重视使用民族语言文字。”[[20]]建国之后,周恩来时刻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鼓励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化传承,他积极探索,对少数民族的教育、科技、卫生事业发展形成了特有的工作思想。这些思想都对处理民族经济和建设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例如在处理西藏问题的时候,周恩来前往西藏地区,大事小事耐心处理,站在西藏地区的发展角度出发,得到了西藏人民的支持力度,对争取西藏的和平解放起到积极有效作用。面对爆发在1959年西藏地区的武装叛乱,周恩来多次和西藏高级领导协商,提出“要相信工委的同志是想把西藏工作办好的,而不是要‘消灭民族、消灭宗教’”的口号,由此推动西藏地区的工作顺利开展。周恩来繁忙的工作中三次和达赖恳谈交流,希望达赖能够充分理解相关的政策。正是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央人民政府敢于作为,才能和西藏地方政府成功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因此西藏才能够摆脱帝国主义的侵蚀,实现独立发展,进而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
“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始终关心着中华大家庭内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新中国第一任总理的周恩来不但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而且亲自领导了全国的民族工作,他和毛泽东等人成为新中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奠基者。”[[21]]正是周恩来总理坚守“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追求,才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统一战线、文化教育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做出卓越贡献,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四、周恩来对伟大建党精神之“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作出卓越贡献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质和宗旨本色,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党为民尽责奉献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22]]
1938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在六届六中全会中被首次提出,党内的许多领导人对这一概念表示了积极的认可。从周恩来幼年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再到成为“人民的好总理”,他不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表示积极赞同,也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大力发扬马克思主义,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助力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一)坚持并发展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毛泽东赋予它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观的科学内涵,成为我们党的根本的领导工作路线。周恩来则是群众路线这一概念的首创者,而且,他把群众路线化为马克思主义领导者的崇高品德和崭新精神境界。1929年9月,陈毅代表中共中央起草、周恩来审定的《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其中有专节论述“红军与群众”的关系,指出,红军应该积极发动群众斗争,帮扶工作应该围绕有群众基础、群众有意愿发展斗争的地区,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开展当地的革命运动。土地革命之后,党中央深刻总结党的未来发展路线,周恩来率先认识到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并且依据军队的现实情况,初步提出“群众路线”的思想。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领导人民群众为争取政治权利、经济自由、生存条件而斗争,此举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战争的胜利积蓄了重要力量。建国之后,周恩来频繁进出基层人民生活中,将群众的安危牢记在心间,时刻思索着人民的健康问题。他曾强调:“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共苦,共命运。”[[23]]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周恩来重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铁路,民航机场等关系人民生活的交通设施建设,对电站、输油管道、修建河堤等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工程十分看重。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生命源泉。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周恩来在革命实践中爱护人民,心系群众,热爱国家,对党忠诚,坚定使用群众路线,并在实践过程中丰富该理论,这对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胜利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二)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周恩来总是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维护毛泽东同志的领袖地位,坚决反对和抵制不利于党的团结和损害党中央权威的言论和行动”[[24]]。从中央苏区到遵义会议,再到延安整风,最后再到新中国成立,周恩来始终从党和人民事业的大局出发,坚决维护毛泽东的领导和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在与国民党的军事斗争中,由于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党内对于毛泽东的正确思想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但周恩来积极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同“左”倾错误进行斗争。在长征开始后,在命运的抉择关头,周恩来也支持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在遵义会议上,周恩来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这对于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进入党的核心领导层、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起了关键作用。在解放战争中,积极支持毛泽东,并撰写系列军事著作。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先后担任政务院总理、国务院总理,作为毛泽东的得力助手,协助毛泽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殚精竭虑、不懈探索。周恩来一生忠于党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重视并加强对人民政协的建设
周恩来是人民政协的卓越开拓者和杰出的领导人,他重视并且加强对人民政协的建设,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进而更好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首先,周恩来总结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斗争经验,认为人民政协式中国共产党坚持统一战线所形成的政治制度。1949 年 9 月 22日,周恩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报告《共同纲领》草案起草经过和特点时指出:“在整个新民主主义时期,这样一个统一战线应当继续下去,而且需要在组织上形成起来,以推动它的发展。大家同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是它的最好的组织形式。”[[25]]其次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办过程中,周恩来亲自参加并且起草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对代表人选进行了仔细的协商,为大会的顺利召开倾注心血。除了会议,周恩来还担任人民政协的副主任,肩负中共中央的各项责任,主持并且筹备了各项大小工作,完成党和国家的各项重要工作。另外,周恩来也明确了人民政协围绕党和国家发展的中心任务以及开展活动的具体方向。1954年12月21日,周恩来在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上作《政治报告》时特别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需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作为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不是不起作用”[[26]],正是在周恩来的不懈努力下,人民政协通过协商、建议、宣传等多种方式,坚持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服务,也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战场,还是在新中国的建设征程中,周恩来总理始终无愧于党和国家、无愧于人民,积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做出一系列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在任何时候,周恩来总理都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党的关系,把党的政治大局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四、结语
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讲到:“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27]]周恩来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一生追求真理、崇尚信仰,为党的事业奉献全部时光。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溯周恩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革命实践经历,作为国家总理,他从政为民、勤奋谨慎,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高度负责。在以人为本上,他是为民思想的集大成者、实践者,堪称典范。在个人生活上,他公平公正、清正廉洁。通过( ),这对新时代中华儿女弘扬理解并坚守建党精神,坚持高尚精神追求,用自尊、自重、自省、自励的态度审视生活,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新飞跃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