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欣
摘要:“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落脚点。周恩来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组建早期党组织等实践中不仅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历史贡献,而且以其终身忠于中国共产党,忠于中国人民的实践始终践行伟大建党精神之“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之“对党忠诚,不负人民”,需要不断强化信仰教育,学习和弘扬周恩来“忠于党组织、服从大局”的忠诚精神,以及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立场。
关键词:周恩来;建党精神;忠诚;不负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1]]”伟大的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精神之本,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的精神源动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对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品格的诠释,它形成于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并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发展至今的奋斗历程之中。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历经磨难,但始终能够愈挫愈强、屹立不倒,靠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忠诚信仰。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之一,不仅直接参与到了伟大建党精神之“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形成培育之中,而且终身践行其精神内核。
一、周恩来对伟大建党精神之“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形成的历史贡献
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根源于人民,对党忠诚、永不叛党,是党章对党员的基本要求;不负人民,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永恒初心。[[2]]”“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于中国共产党的筹备建立之时,融汇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表明,党员需要具备正确坚定的忠诚观。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之一,其早期思想与行动对伟大建党精神之“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形成作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
1.周恩来对“对党忠诚”观念确立的探索
周恩来对党忠诚的精神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周恩来对党组织的初期建立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周恩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始终把对党忠诚,服从党组织命令,维护党的利益与大局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周恩来出生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19世纪末,周恩来自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中国外受列强欺凌,内部人民生活苦难深重。1917年周恩来前往日本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1919年周恩来在日本留学时期,受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等进步读物影响,周恩来的思想已经从赞成革命而走向社会主义。同年从日本回国后,参加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了共产主义信仰。领导天津爱国学生运动,参加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并不定期出版《觉悟》社刊,周恩来所创立的觉悟社将天津的学生运动推到了新的阶段。周恩来对于觉悟社提出“觉悟”的任务和精神,广泛宣传,秉持着“让国人知道国事真相”的想法,保持救国救民决心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发动劳工群众并依靠劳工群众,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这种实践与主张,也正是周恩来早期忠诚于共产主义思想的萌芽。
1920年1月,在周恩来带领天津学生到直隶省公署情愿时被反动当局逮捕,羁押时间长达半年之久[3]。在被羁押期间,周恩来始终维持自身浩然正气,无所畏惧,即使是在牢中,也未曾磨灭其忠于共产主义的思想。在这半年间,周恩来重新思考了很多问题,他在自述中讲到自己“思想的震颤是在狱中”。根据《监厅目录》,周恩来在被拘押期间,多次组织读书团、宣讲会,宣传内容包括马克思传记、唯物史观、阶级竞争史、《资本论》等,在被监禁的环境下仍然积极宣传无产阶级政党学说,不仅说明了周恩来深厚的理论积淀,更说明了周恩来对共产主义的忠诚精神,是革命的启蒙之光。
在早期的斗争实践中,周恩来逐渐认识到,仅依靠学生请愿上书、罢课停工的力量远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苦难的局面,必须要依靠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力量。因此,在欧洲勤工俭学期间,23岁的周恩来经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张申府、刘清扬的介绍加入了“巴黎共产主义”小组。1922年3月,在给觉悟社成员的信中写道“我认定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在给邓颖超的一封信中写道,“自己终于作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信仰共产主义的原理和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自此,周恩来确立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以一名共产主义先锋战士的身份投入到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事业中。
周恩来在自己成为共产主义战士的同时,积极扩展巴黎共产主义小组,致力于把旅欧学生特别是勤工俭学类学生的力量团结起来。参与了留法学生占领里昂大学的运动,而且与赵世炎、李维汉在1922年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周恩来在旅欧期间,展现出过人的组织能力与沟通能力,在旅欧学生中取得了很高的威信,对于中国共产党早期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伟大建党精神之“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形成具有突出的历史贡献。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中国共产党面临反动派的全面绞杀,危机重重。周恩来临危受命,服从中央安排,参加当年11月9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而彼时的上海已经成为国民党政权统治重镇。此后,周恩来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整顿党组织,对恢复发展白区秘密工作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积极探索。在理论上揭露了“托洛茨基反对派”在中国发生的原因是由于中国大革命之失败与新的革命浪潮之复兴,及其实质是运用小的问题纠纷以破坏同志对党的指导机关的信仰,是没有意义缺少前途的思想[[4]]。在揭露和反对错误思潮的同时,坚决反对党内错误思潮,抓住一切机会教育党员同志,不断夯实树立党正确路线的基础。
2.周恩来对“不负人民”观念确立的探索
伟大建党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不负人民”,“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立下的思想准则。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明确了“为了谁”这个问题,始终坚信并践行“人民就是江山”的原则理念,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之一,为中国共产党 不负人民”原则的确立做了突出的历史贡献。
列宁指出“用同志的态度对待群众,关心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以此赢得群众的无限信任。[[5]]”真正的共产党员一要忠于党组织,二要忠于信仰,三要忠于人民。周恩来正是这三条忠诚精神的践行者。周恩来早在青年时期《我之人格观》一文中就已经通过批判欧洲战争的破坏,表现对人民群众生活情况的关注。“欧战方酣,群相为敌,丧数千万之人民,耗无量数之资财,以供彼一二帝王之快欲。[[6]]”1914年读中学时的周恩来作《爱国必先合群论》一文,在文中用“合群”一词类比“爱众”的思想,阐述了对爱国的思考,认为爱国者必定要想同胞之所想,与民众站在一起。形成了“欲爱国必先合群,无分畛域,勿拘等级,孤寡者怜之,贫病者恤之,优者奖之,劣者教之。”的早期爱国即爱民思想[[7]]。1916年18岁的周恩来在《校风》期刊上发表研究奢靡问题的作文,从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角度分析民生与国家奢靡的问题,认为“国民生活之高低,与其国文明之进退,实处于相维系之境也。[[8]]”他认真分析研究改善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问题,切实思考如何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想人民之所想。
在旅欧期间,周恩来通过比较英法两国概况,分析中国在当时面临的民生任务,认为发展中国要发展民生事业应实业、教育并重。通过对欧洲各国情况的考察比较,把“兴国”与“强民”联系起来,体现出周恩来建设现代国家、培育现代国民的价值追求。这一时期的周恩来通过比较各国的国民生活状态,思考中国应该怎样去改善民生的问题。周恩来深刻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高度关注中国的基础民生领域,“建筑医学实验所于通都大邑,以备医士之考察;鼓励创造发明之人,以醒中国人民泥古不化之痴梦;举行全国关于卫生健康之考验,以防止各方面有害之病媒。举此种种,而后中国人民于身体健康上获强壮坚实之效果,其道德智识自亦随之增长矣。[[9]]”最终,周恩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人”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能动作用,是社会的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在此基础上,周恩来曾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从中国劳动人民中生长来的,他存在于中国人民中间,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联的“群众的党”[[10]]。因此,周恩来在民主革命时期深刻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在革命中具有不可战胜的力量,只有善于发动广大人民, 将人民动员到革命的队伍中去,才能获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才能保证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
二、周恩来对伟大建党精神之“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终身践行
党的百年征程,是一幅充满忠诚的画卷,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将对党的忠诚融入血脉中,坚定党的方针政策不动摇,才能使党员永葆忠诚、永葆青春。周恩来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革命与是建设时期,始终想人民所想,思人民所思,与人民一起把握时代脉搏,以其终身实践不断完成伟大建党精神之“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1.矢志不渝地忠诚于党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33年,蒋介石调集四五十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周恩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红军不得不走上长征的道路。在此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毛泽东是走是留的问题被提上了议程,在对毛泽东众多“狭隘经验论”、“富农路线”的指摘声中,周恩来做到了冷静分析局面,明确指出,对毛泽东的批评过分,不同意把毛泽东调回后方的决定,认为“泽东积年经验多偏于作战,他的兴趣亦在主持战争”,“如在前方则可吸引他贡献不少意见,对战争有帮助。[[11]]”并在毛泽东的作战方案与共产国际派来的德国军事顾问李德意见相悖时,坚定地支持毛泽东的意见,积极支持和组织遵义会议。实事求是,结合中国革命实际分析战局,不“愚忠”于共产国际的命令,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1943年,在复杂危险的斗争环境中,周恩来写下了《我的修养要则》,总结自身党性修养。周恩来在文中反复强调要在思想上入党,要顺利通过“思想关”。在南方局时期,周恩来不仅严格要求自身党性修养,而且高度重视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新华日报》等革命报刊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不怕牺牲的革命信念教育、艰苦奋斗与积极斗争教育,树立正确的共产主义世界观。
1945年国共合作抗日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蒋介石却想发动内战获得政权,为准备内战,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共定大计”。对于蒋介石的一再来电,周恩来对形势有着清醒的判断,决定先于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中央决定我出去,我个人想是一个侦察战,最重要的是看蒋开的是什么盘子。[[12]]”在局势并不明朗的情况下,周恩来以大局为重,将自己的安全放在党组织的安全之后。在谈判中,周恩来据理力争,就涉及党的根本利益问题毫不退步,广泛解释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国民党统治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同情、中间力量。
(2)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在三年困难时期,周恩来经常主动承担大办钢铁、“大跃进”错误的责任,经常自己做检讨,认为国务院领导负有主要责任,并鼓励大家紧密团结,战胜困难。
在“文革”岁月中,周恩来一方面尊重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决定,另一方面着手控制一些过头的做法,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尽可能以灵活的方式纠正一些“左”的做法,力排干扰,关心和保护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老干部,同“四人帮”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最后的政治生涯中,周恩来仍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持政治局会议准备工作,应对大肆活动的 “四人帮”,力挺邓小平复出主持经济工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格局奠定了领导基础。
2.鞠躬尽瘁服务人民
周恩来在树立和发扬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优良传统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周恩来是一个真正的人民公仆,他的一生是密切联系群众,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的一生。革命时期,周恩来提出“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13]]”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经常批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作风。
(1)始终关注人民生活
在建国之后,面对中国“一穷二白”的状况,周恩来总理更是注重研究民生,把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
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强调:私营企业要依据劳资两利原则,劳资双方要签订集体合同;在劳资关系中要采取保护劳工的政策,但工人不能要求过高工资,要消灭失业半失业问题。周恩来对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体系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工作倾注了很大的心血,周恩来认为只有使青年一代不再是文盲,才是保障民生的内在要求,要求“各地还要办一些模范小学,模范小学办得好一些,可以起到带动作用,促使其他小学提高质量。[[14]]”周恩来还高度重视发展人民卫生事业,希望中西医团结发展。对于占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周恩来强调城市要支援农村,鼓励更多医务人员下乡,为培养农村医务人员、发展农村卫生事业贡献力量。
(2)当好“人民的总服务员”
一个真正的人民公仆,必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时刻刻想着人民,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中心内容的群众路线和民主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的群众观实际运用到本国革命的社会实践中所得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宗旨。周恩来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一直积极践行着这一根本宗旨,以人民公仆意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抗战时期,周恩来在延安欢迎会上做过这样的论述:“我们的靠山是人民,而不是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也是在劳动人民中生长起来的。[[15]]”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周恩来作为人民的总理,为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殚精竭虑,常常通宵达旦地超负荷工作。此外,身为国家总理的周恩来还经常置身于人民大众之中,把自己当成其中的普通一员。
在“大跃进”运动严重影响中国粮食储量的艰难岁月中,为安排好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周恩来在1960年至1962年的3年中,关于粮食问题的谈话有115次。在每次外出视察工作中,周恩来都会向工作人员交代注意事项,要题量地方的困难,不要搞特殊化,少吃肉、鸡蛋和油炸食品。亲笔写了“山珍海味不准吃,肉、蛋和油炸的东西少吃,一切按标准做”的规定交给地方厨师[[16]]。
三、周恩来对伟大建党精神之“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探索与践行给新时代党员带来的启示
1.做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信仰是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个关键因素。忠诚的力量源于对信仰的执着追求,而政治信仰关乎主义、政党和领袖的信仰,决定忠诚的价值和意义。周恩来明确使用“主义的信仰”这一概念,指出:“我们党的组织是统一的,是基于主义的信仰、阶级的觉悟和革命的锻炼的,并有自觉的纪律来巩固他,决不同于国民党可以派别分歧,毫不统一。”
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必然要将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信仰问题,明确强调“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17]]”共产党人不能离开现实谈理想信念,不能离开实践谈信仰。新时代的伟大实践给予了共产党人广阔天地,共产党人要做到“顶天”“立地”,既胸怀远大理想,又坚持脚踏实地,将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规律的把握,筑牢坚决拥护“两个确立”的思想根基,站稳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2.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强化责任担当
党员同志忠诚精神的培育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密切相关,加强中国共产党人的忠诚精神是党的建设的一个永恒主题[[18]]。当前我国正面临着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以及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国内形势,学习和弘扬周恩来“忠于党组织、服从大局”的忠诚精神,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增强党员同志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促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周恩来认为,忠诚于党,就是要时刻维护党的权威,就是高度自觉地维护党领导核心的权威。维护党领导核心的权威,是党的最高政治纪律及政治规矩。周恩来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中,始终维护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权威,顾全大局,一心为党。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他作了题为“学习毛泽东”的讲话,阐明“三十多年革命运动的实践使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领袖,就是毛泽东。[[19]]”仔细梳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道路和思想上的成就,号召全国青年团结起来,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前进。
回顾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能够在艰难险阻中新时代,党员忠诚于党就是要捍卫“两个确立”、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对党忠诚,还要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党中央在反腐败斗争上的决心要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的光明前景要足够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3.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走好群众路线
人民立场就是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立场。《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20]]”周恩来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始终乐于深入群众,关心群众,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人民群众为本,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是周恩来的一贯思想。
新时代党员必须牢记《共产党宣言》中提到的“无产阶级政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用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在建立之初就恪守不负人民的立场,在《关于“民主联合战线”的决议案》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不是空谈主义者,不是候补的革命者,乃是时时刻刻要站起来努力工作的党,乃是时时刻刻要站起来为无产阶级利益努力工作的党。”在实践中,他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
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不脱离群众,与人民息息相通的优良传统,继承周恩来的人民公仆的思想,深入基层,为人民做好事、办实事。相信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坚持问政于民,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提取经验,凝结智慧。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把是否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方针政策制定的主要考虑因素,同时还要虚心接受人民的监督,对于人民群众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采纳,以改进自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