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入围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联合发布2025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名单的《系好人生第一扣——周恩来励志故事展》,在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正式开展!此次展览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通过周恩来的励志故事,引导广大青少年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为自己的人生“系好第一粒扣子”。
展览面向广大青少年特别策划,以周恩来的成长历程和崇高精神风范为主题,在新学期开学之际举办,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和时代价值。展览名称“第一扣”寓意深远,既指青年学子在人生起点上需要确立的正确方向,也呼应了周恩来青年时期立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展览通过呈现周恩来的成长经历和崇高品质,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平台,帮助他们在人生“拔节孕穗期”锚定价值坐标。
展览汇集了300余张珍贵历史图片和部分文物,围绕立志图强、忠诚爱国、坚守正义、诚实守信、文明友爱、敬业奉献六大主题,全面展示周恩来的崇高品质和伟人风范。
展览精选了多个富有教育意义的励志故事,生动展现了周恩来的成长历程和高尚品格。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1年底,周恩来在奉天东关模范学校上学。一天,上课铃响过后,魏校长走进教室,他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为什么读书?有的学生回答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的回答为了明礼而读书,更有的回答是为父母而读书。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来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站起身来,大声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1910年秋至1913年春,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校读书,结识了郭思宁,郭思宁腿有残疾,行动不便,周恩来常帮助他,两人很快成为好友。1913年,15岁的周恩来小学毕业,准备投考南开学校,郭思宁为他送行,周恩来题写:“同心努力,万里前程指日登”与其共勉。周恩来前往南开学校读书后,和郭思宁情谊不断,1917年周恩来前往日本留学前夕,手书两篇临别赠言“志在四方”和“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送与郭思宁。
“我认定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1921年春,周恩来经张申府、刘清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八个发起组织之一的旅法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1922年3月,周恩来在给觉悟社友人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这是周恩来确立共产主义信仰后昭告友人的誓言,也是周恩来一生坚定的追求和崇高的信念。
以身作则 勤俭节约:新中国成立后,中南海西花厅是周恩来、邓颖超办公和居住的地方。西花厅历史悠久,年久失修,秘书趁周恩来外出时进行修缮。周恩来对此非常生气,一度搬出西花厅,直至将部分陈设恢复原状。他说,“我是国家总理,如果我带这个头,下边就会跟着来,还有副总理,还有部长,如果一级一级地照这样下去,不知道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我要求勤俭节约,自己没有做到。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展览在传统图文展示的基础上,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动设备,让参观者能够沉浸式地了解周恩来总理的生平事迹,增强参观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展览还陈设了大量的文物,周恩来小时候使用过的文具罐以及生前穿过的中山装、使用过的牛皮眼镜盒、凉皮鞋等日常物品。这些看似寻常的物件,却无声地诉说着周恩来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崇高品格。通过文物背后的故事加深了青少年对周总理形象的认识,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
展览激励青少年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通过周恩来的励志故事,展示他的好学不倦、知恩图报、自强自立、节俭朴素等优秀品质,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志向,培养良好品德,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